今年虽然时旱时涝,但因为农田灌溉有保障,我这季粳稻亩产600公斤,比往年提高50公斤左右。”日前,洪泽县黄集街道墩口村村民张进家高兴地说,以前灌溉用水只有20%左右自流,其余要用水泵打,还没保障。现在自流水比例提高到80%以上,单这笔开支一季就省下四五百元。
像张进家一样,江苏省受益于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管护模式创新的农民有一大批。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臧玉淼介绍,目前全省71个涉农县(市、区)专门制定了农田水利方面的管护制度。去年,洪泽、高淳、扬中、太仓、高邮等五地被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营管护机制试点。江苏省又确定江宁区、常熟市等16个省级试点县,加快推进全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长期以来,沟渠、泵站以及桥梁、涵洞、水闸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多由政府财政投资,但管护责任主体不明,管用脱节,不仅影响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还往往带来设施残损等问题。为此,我省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确认开始,明确使用权责任主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落实产权,发放产权使用证。在此基础上,创新工程管护机制,形成了用水协会、管护公司、管护个人或种粮大户等管护模式,集中水利设施管理使用、河道清洁、道路保洁等功能,整合原本分散的各项资金,捏指成拳统一使用,有效提高了财政主导资金的使用效率。2014年,省级以上财政安排长效管护资金15580万元,今年增加到18830万元。
扬中市水利农机局局长刘俊说,2012年前,沿江有很多泵站。去年以来,集中资金翻建了4个泵站,并成立专门的管护公司管理,由各级财政按每年每亩50元筹措资金,根据考核情况给管护公司相应报酬,大大提高了保障能力。原本圩区极端天气下农田排涝要五六天,现在不超过48小时。
统计显示,目前全省已有90%的乡镇水利站明确为县水利局派出机构,65%的乡镇水利站明确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26个大中型灌区建成农民用水者协会449个,管护面积426万亩。 |